上市银行 2023 年年报披露进入下半场,各银行对金融科技的投入情况受到关注。
据 13 家上市国有行及股份行年报数据统计发现,绝大部分上市银行 2023 年继续加码金融科技,资金投入同比上升,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业内人士表示,以 AI(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或将成为上市银行金融科技领域的下个赛点。
超半数银行加大金融科技领域投入
作为推动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金融科技处在多数上市银行重要战略位置。有多家银行传来喜报:2023年,金融科技在银行业营销拓客、风险管控、业务协同等方面卓有成效。
数据显示,六大行持续加力数字化转型,2023年金融科技投入金额较上年均有所增加。
具体来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分别为272.46亿元、250.24亿元、248.5亿元、223.97亿元、120.27亿元和112.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0%、7.45%、7.06%、3.97%、3.41%和5.88%。
其中,中信银行去年投入达121.53亿元,同比增幅38.9%,增速在上市银行中处于领先地位;民生银行、渤海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同比增幅紧随其后,分别为27.19%、11.11%。
从金融科技投入占总营收比重来看,中信银行、交行、渤海银行均超5%,分别达5.9%、5.64%、5.6%;招行、民生银行则在4.5%左右。其中,交行、民生银行年报显示,2023年金融科技投入占总营收比重分别较去年上升0.38个百分点、0.99个百分点。
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多数银行在去年招兵买马,以此增强金融科技领域竞争力。数据显示,2023年交行、农行、渤海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的金融科技人才同比增幅分别达33.3%、32.22%、22.27%、16.85%和12.8%。
AI应用持续深化
在全球银行业人工智能(AI)应用大发展的背景下,六大行也加快AI技术储备,推动AI应用在更多金融业务领域落地,并在年报中披露了新进展。
中国银行
在打造技术创新动力引擎方面,中国银行加快推进隐私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平台的建设,覆盖超1800个业务场景;推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智慧安防、网点运营等场景试点,探索大模型技术在内部知识服务、辅助编码等场景的应用。
工商银行
工商银行建成同业首个全栈自主可控的千亿级AI大模型技术体系,率先实现在多个金融业务领域创新应用。强化企业级数据中台和大数据平台技术能力建设,构建实时数据仓库能力,优化数据权限管控,全面提升大数据资源时效性和实用性。
建设银行
建设银行则体系化推进专业技术能力建设。自主研发人工智能平台,深耕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智能决策等五大领域专业能力,有效提升平台工程化、产品化能力,人工智能平台服务调用累计达433亿次。
交通银行
交通银行表示,2023年,人工智能在客户服务、产品推介、风险防控等场景的应用持续深化,通过反诈一体化平台精准拦截可疑交易超7万笔,涉及金额超14亿元;深挖个金客户兴趣偏好,各类理财模型策略累计触客成交量近4000亿元,较整体成交率提升16倍。
邮储银行
邮储银行“邮储大脑”融合大模型技术,构建新型生成式AI能力,加速数字金融服务模式重塑;手机银行9.0以“AI空间+数字员工+视频客服”打造沉浸式陪伴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股份行同样动作频频
兴业银行发布了百亿级大模型ChatCIB,聚焦财富、投资、报告等垂直领域,形成首批AI大模型场景赋能;平安银行将大模型技术用于审批、运营管理数智化升级、消保降诉、汽车金融AI验车等场景;招行引入千亿参数大模型,用自有语料调优、训练、适配行内场景,并在专业场景自研百亿参数大模型。
AI大模型或成新赛点
当然,去年也存在部分银行对金融科技的投入有所放缓的现象。
例如,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行去年分别投入142.26亿元、58.15亿元,同比下降0.29%、5.09%。此外,平安银行则连续两年在该领域减少投入,2023年投入63.43亿元,同比下降约8.46%。
对于部分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增速放缓,万联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郭懿表示,目前全行业正处盈利增长平台期,因此银行需要不断强化成本的管控,保持利润平稳增长。同时,招行等股份行均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前期投入较大,因此短期增速的放缓是正常现象。
总体来看
多家银行在2023年年报中对金融科技的下一步推进作出战略部署,其中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等技术被反复提及。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大模型等技术驱动下的金融新质生产力或将成为行业金融科技发展竞争的大方向,已有多家银行在该领域做出尝试。
苏商银行金融科技高级研究员孙扬对此表示,AI大模型对于银行的智能客服、智能投顾、内容生成、数字员工等很多领域都会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此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出席活动时也表示,当前金融行业传统业务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行业需要用大模型去提升效率、适应客户需求变化和拓展新的服务空间及场景,不是为科技而科技,而是关注在业务端、管理端的可持续发展。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58682440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