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活动
视频
财经号
APP下载
关于我们

南林大举行高层论坛 专家聚焦“双碳”背景下当代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

新华日报财经
  ·  2022-10-12

为持续推进我国当代外国生态文学研究,庆祝南京林业大学120周年华诞,10月11日,南京林业大学举办“‘双碳’背景下当代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高层论坛暨南京林业大学12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南京林业大学校长勇强教授、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会议邀请了国内生态文学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做专题报告。

南京林业大学校长勇强教授开幕式致辞

勇强校长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自国家“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南京林业大学大力推动对接国家“双碳”战略的“南林实践”。始于2016年的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学研究高层论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构建林基生态文明学科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晓琴教授主持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由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晓琴教授主持。她指出在南京林业大学120周年华诞的重要时点举办本次论坛,不仅会有力促进我国当代外国生态文学研究,也必将为南林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增添新活力,注入新动能。

《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教授开幕式致辞

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讲到,在“双碳”背景下,生态文学研究需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深刻领会、学习“双碳”牵引社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有必要了解和洞察“双碳”背景下人文社科研究的变革趋势,在生态批评前沿发展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双碳”背景下当代外国文学发展及其演变趋势。杨金才教授还强调了生态文学研究中中国立场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国学者应秉持世界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互鉴的立场,在加强对外来生态批评理论反思的基础上努力推进生态文学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构建。

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莉教授主持并点评

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莉教授主持了上午第一场论坛并做精彩点评。她细致梳理了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彭青龙教授的发言要点,高度评价了刘建军教授以生态危机为契机重构外国文学知识体系的学术关怀,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彭青龙教授融合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开放态度和坚守批判性的人文立场。

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在“智能时代中国外国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报告中,从人类当前所处的宏大语境和历史变局入手,指出文学研究应呼应时代变局,以问题为核心重新梳理文学史进程的学科体系重构。刘教授重点从“主体性变迁”“文学观念更新”“当代视野和立场”三方面,详细探讨了智能时代的中国外国文化知识体系建构和生态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创新等重要议题。

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在“数字时代文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反思”报告中指出,数字人文为探讨文学的科学性提供了可能,要取得理论和实践的突破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他提出我们应以守正与创新拿捏有度的科学方法,对新兴事物采取开放性态度,同时也要防止其中潜在的危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聂珍钊教授主持并点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聂珍钊教授主持了上午第二场论坛并做精彩点评。他指出程相占教授和曾艳钰教授对于生态美学的探讨既相互呼应又有各自独立的论述,为探讨生态美学问题提供了引导性的学术思路。程相占教授构建中国生态文学理论话语的努力正是建立中国气派、中国话语、中国学术的应时之举,曾艳钰教授以丰富例证说明了文学阅读、文学审美的过程之于生态美学的重要意义。

山东大学程相占教授发言

山东大学程相占教授在“再论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报告中指出,重提“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中国生态美学话语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性质方面,它是中国学者在借鉴古今中外生态审美理论资源基础上的自主知识创新;目标方面,它能更好地解释遍及全球的生态审美现象,更好地引领人类审美活动的生态转型;内容方面,它包括一系列标识性概念和命题。

湖南师范大学曾艳钰教授发言

湖南师范大学曾艳钰教授的报告“生态批评的审美之维——以新世纪全球小说为例”从文学的审美本质出发,结合审美批评的特点,以新世纪全球小说为例,探究如何立足于虚构的文学文本进行面向真实世界的生态批评,以及如何处理生态批评中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审美法则与现实指向难以沟通的问题。

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主持并点评

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主持上午第三场论坛并做精彩点评。他充分肯定了朱新福教授的发言,认为该发言信息量大且内容前沿,为国内气候变化小说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他细致总结了张旭春教授的发言要点,认为张教授在发言中对西方生态批评理论的审慎反思体现了中国学者的批判性立场。

苏州大学朱新福教授发言

苏州大学朱新福教授在“当代气候变化小说述略”报告中梳理了当代气候变化小说的定义、发展、主题、特点,并指出研究和分析气候变化小说的意义不仅在于它阐释了气候变化的文化知识,同时它强调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性问题。

四川外国语大学张旭春教授发言

四川外国语大学张旭春教授在“生态批评、生态法西斯主义与全球现代性问题”报告中指出,生态批评应将反思全球现代性问题作为自己的终极问题,不仅要揭示“语言的臭氧层没有洞”问题,更要深刻追问生态黑洞后面的国际政治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曾艳兵教授主持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曾艳兵教授主持了下午第一场论坛并做精彩点评。他首先高度评价了上午三场论坛的研讨成果,认为本次论坛将为我国生态文学后续研究开辟新领域、新方向、新道路。他认为唐伟胜教授和韦清琦教授的发言不但选题“有意思、有意义”,而且展现了良好理论素养和深厚的细读功力。

 江西师范大学唐伟胜教授发言

江西师范大学唐伟胜教授在“移情、拟物与动物体验叙述:以胡里奥·科塔萨《美西螈》与唐传奇名篇《薛伟》为例”报告中对比分析了《美西螈》与《薛伟》中动物体验叙述,在中西文学比较视域下揭示移情和拟物叙事的不同策略及内涵。

东南大学韦清琦教授发言

东南大学韦清琦教授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入阐发中国生态智慧及其对环境保护的全球性意义。

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主持并点评

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主持了下午第二场论坛并做精彩点评。他指出胡志红教授对于“生物狼”和“文化狼”两种书写的分析为生态文学的跨文化比较做出了有益尝试;张海榕教授的研究揭示了艾比对于唯发展论的反思,特别是对于发展过程中短期目标和长期生态收益之间矛盾的思考,对于建立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具有启示意义。

西南交通大学胡志红教授发言

西南交通大学胡志红教授在“《沙乡年鉴》和《狼图腾》中的狼书写与跨文明生态对话”报告中,从四个层面对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和姜戎的《狼图腾》的“契合与差异”做出分析,以期对跨越性生态批评研究的理论建构及其学术实践有所启迪。

河海大学张海榕教授发言

河海大学张海榕教授在“‘绿色’水坝:论当代外国生态文学中的‘环境正义’——以美国文学为例”报告中,以当代美国生态作家爱德华·艾比的小说《有意破坏帮》为文本分析对象,剖析了20世纪中期美国水坝建设热潮中的资源商品化的转换逻辑与美国西部“水帝国”建构设想。

南京大学高方教授主持并点评

南京大学高方教授主持了下午第三场论坛并做精彩点评。她指出,南宫梅芳教授对通体性理论的梳理最终落脚于环境伦理,视阈广阔。南宫教授对于“超越之道”的探讨,代表着尝试构建中国话语的努力。韩启群教授准确把握了物转向研究内容的扩容和生态文学研究的扩容,精确地辨析了物转向的丰富理论源点,并指出生态文学研究物转向的现实源点是环境危机。

北京林业大学南宫梅芳教授发言

北京林业大学南宫梅芳教授在“通体与仁民爱物:西方通体性理论的缺陷及其超越之道”报告中反思了西方通体性理论的缺陷,认为我国传统儒家“仁民爱物”等哲学思想有助于弥补“通体性”学说论自身所存在的逻辑生硬和淡化环境不公问题的缺陷。

南京林业大学韩启群教授发言

 南京林业大学韩启群教授在“21世纪全球环境危机与当代外国生态文学研究的‘物转向’”报告中,从选题“物转向”与理论话语的“物转向”两个维度论证21世纪的环境危机现实不但催生了当前生态文学研究以凸显环境元素为特征的选题新趋势,也推动了以“物转向”“身体转向”“非人类转向”为标志的生态批评话语的迭代更新。

南京林业大学文科学报专职主编朱凯主持闭幕式

论坛闭幕式由南京林业大学文科学报专职主编朱凯主持。他指出本次高层论坛的六场报告精彩纷呈,点评恰当精准,组织合理。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陈相雨教授做闭幕总结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陈相雨教授在闭幕辞中高度评价了本次论坛召开的重要意义,不但为南林双一流发展注入了动力,也为当代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知识体系建构做出了有力探索。

本届论坛由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南林智库生态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编辑部协办。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同步进行。

通讯员 黄靖 刘新蕾

编辑:陈公兴 审校:詹超

新华日报财经

您可以在新华日报财经客户端写下评论
版权所有© 2017 江苏新华日报财经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2021043684号
首页
新闻
活动
视频
财经号
关于我们
公司概况
寻求报道
商业合作
核心业务
477684743@qq.com
(025)58682470
http://xhrbcj.com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