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江苏省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智慧稻作技术”项目推进会暨兴化先行县与智慧农业建设研讨会在兴化市召开。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院长曹卫星,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蔡恒,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站长陈新华,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合作处处长陈巍、农学院院长朱艳,泰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胡志鸿,兴化市委副书记常冬海,副市长孙玲玲、王晓秋,市政府党组成员刘小军,以及南京农业大学智慧稻作技术专家、兴化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系统专家及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分别由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合作处处长陈巍、兴化市政府党组成员刘小军主持。
蔡恒表示,“智慧稻作技术项目”的技术推广由南京农业大学与兴化市共同承担,相信一定能够展示“智慧图景,现代模样”。蔡恒强调,在全面推进农业技术现代化、装备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时,要把握“三个三”:一是要有“三位”格局,新发展阶段的方位、乡村全面振兴的站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定位;二是发挥“三同”效应,成员要协同、社会要认同、农民要赞同;三是做好“三赋”工作,工作开展要赋有人气、赋有温度、赋有影响。
丁艳锋在致辞中表示,南京农业大学与兴化市在2021年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工作考核中,共建工作实绩在单项考核、综合考核中均获得“优秀”,但是这个成绩是属于过去的,对照八个一和部省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要借助考核推动兴化农业发展。丁艳锋要求五大产业链团队要形成互相比拼的良性氛围,做好数据跟踪工作。
常冬海代表兴化市委、市政府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常冬海表示,南京农业大学作为全国顶尖的农林类高校,与兴化市建立了长期的稳固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了一大批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特别是2021年以来,双方共同开展了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按照“八个一”共建要求,成立了南京农业大学兴化乡村振兴研究院,聘请8位南农学科带头人担任“八大工程”的首席专家,实质性启动了包括智慧农场项目在内的年度“七大共建课题”,创新实施了稻米、河蟹、特色果蔬、淡水鱼、小龙虾等五大产业“链长制”,各项共建工作开局良好、起步有力,为兴化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协同推广项目及兴化先行县智慧农作技术推广的要求,为增强科技推广服务对象的精准化、组织化,南京农业大学联合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兴化市农业农村局等协同单位,经过前期酝酿、研讨,组织召开了兴化智慧农作技术推广联盟筹备会议,经过推荐、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兴化市农业农村局沙安勤研究员当选为理事长,兴化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徐飞等10家单位负责人当选副理事长。联盟秘书处设于兴化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徐永忠副主任担任秘书长。会议现场,沙安勤理事长作了表态发言。
王晓秋从高位组织推进、细化共建方案、强化保障机制三个方面汇报了兴化市先行县共建工作开展情况,并对全市五大产业链现状及下一步工作计划作详细介绍。王晓秋表示,兴化市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围绕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进一步强化与南京农业大学的交流合作,树立典型,提炼亮点,做好展示与宣传,形成良好的工作推进机制,为兴化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南京农业大学稻米产业首席李刚华教授、智慧农场项目首席田永超教授围绕《农作物绿色高效生产》《智慧农场》分别作了专题汇报。
近年来,兴化市将智慧农作技术、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性施肥技术、自动控制溶氧技术、水质在线监测技术等作为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技术重点内容,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下一步,兴化市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紧扣先行县共建工作,围绕“兴化大米”“兴化红皮小麦”、“兴化大闸蟹”中高端品牌创建和产业发展,建立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积极推进智能化融入农业生产管理全过程,实现农业的智慧生产和智慧管理。
通讯员 吕晶 金洁 李志纯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58682440
APP下载